2023-04-17 15:38:22 来源:雪球网
周末思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母猪品种的改变是否会影响猪周期的长度?
通常认为一个猪周期是3-4年:
最激进短时间增加供给方法是:直接给三元/回交二元母猪配种妊娠4个月+育肥6个月=10个月后供给增加;
(相关资料图)
比较激进增加供给方法:降低4-5月龄二元母猪留种标准,大量当做母猪培养,这样增加供给需要的时间是:4+4+6=14个月;
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减少大白猪、长白猪的淘汰,提高二元母猪仔猪留种率,这样传递到供给的时间是:8个月二元母猪生长+4+6=18个月,在加上一些确定猪价进入上升通道的确认时间,这大概是过去3-4年一轮周期的底层逻辑。
我这里想说的问题是:$牧原股份(SZ002714)$ 现在具备年出栏6000万以上的能力,其中母猪就是3000万,如果大家都接受牧原的二元回交体系的种猪,可能14个月就能形成新一轮的供给了,过去4年一轮的猪周期长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个问题问题是,蛛网模型的底层依据在被破坏:
我们现在的生猪供给结构中:集团厂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的,除了非洲猪瘟严重爆发时期,集团场是没有减少过产能的。过去猪周期,散养户一直扮演着一个波动向下变化的被淘汰的角色,现在散养户的比例越来越少,波动的幅度会不会也越来越小了?甚至再往后,留下的都是船小好调头的聪明的快进快出的散养户。那谁又来承担能繁波动变化的周期变化的重担呢?
同时散养户也不再根据当下的猪价,决定下一期的产能,要不然也不可能现在肥猪这么贱的价格,仔猪还依旧这么贵。
当然最大的变化是:自媒体时代有太多渠道帮助即便是散养户原先这样处于信息弱势的群体,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让他们从决策产能的依据从当下,改变成预期。除了自媒体主播,还有生猪期货合约这样的引导预期的工具。
刚才大致算了一下生猪期货只有10万手的规模,大概套保的量,按照现在120kg出栏,就是1400万多头,远不及每年6-7亿出栏规模。
但是以现在大型养殖企业纷纷自建屠宰产能的角度来说,如果产能匹配度高,似乎企业没有套保的必要。
而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似乎套保做空的力量天生会更强一些。毕竟养殖户套保可以锁定利润,而屠宰企业套保,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赚到钱,消费端价格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这可能也是生猪期货合约贴水交割的原因之一。
套保的养殖户应该会越来越多,自媒体也开始指导、引导散养户去做套期保值了。最近在B站看到一个让抓仔猪套2311的,dy还有一个抓200斤7块育肥去套2307的,只要能养好猪,逻辑上真的都没毛病。
最大的问题,还是基于预期做决策,能繁母猪的环比变化就太不确定了。或许就像牧原秦董说的,未来猪周期会成为利润结果的周期。$中粮家佳康(01610)$ $温氏股份(SZ300498)$
关键词: